當前位置 : 首頁 》新聞咨詢訊 》公司動态
風起黃海之濱,奮楫逐“綠”向“新” ——新質生産力引領下鹽城新能源産業壯大紀實
閱讀數:199

 

 

 

自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與南京卓遠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開展江蘇省社科聯重點課題《蘇北地區産業強縣(市)典型案例研究》以來,已經産生了多篇高質量調研成果,分别發表于中國江蘇網、中國改革網等權威平台。

近日由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鹽城市委研究室、南京卓遠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聯合調研組撰寫的鹽城新能源産業調研紀實發布,原文刊載于中國改革網,現将全文轉載如下:

 

 

 

鹽城又稱瓢城、百河之城,因“環城皆鹽場”而得名,是一座因鹽而起的城市。全市土地總面積1.77萬平方千米,其中沿海灘塗面積4553平方千米,占全省沿海灘塗面積的70%;海岸線長582千米,占全省海岸線總長度的56%,是江蘇省土地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塗濕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城市。

 

 

鹽城市生态底色鮮明、産業基礎厚實、風光資源充足,是全國首批海上風電産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新能源示範城市。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96.36萬千瓦,其中,風電948.83萬千瓦、光伏416.54萬千瓦、生物質30.99萬千瓦,總裝機、風電裝機、光伏裝機規模均列全省第一。其中,鹽城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554萬千瓦,約占全省46.2%、全國15%、全球8%,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風電第一城”。

如今,鹽城作爲國家首批、江蘇唯一碳達峰試點城市,搶抓“雙碳”機遇,以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爲破題之鑰,通過先行先試零碳産業園、超前布局“風光儲氫”一體化、加快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研發應用等,自覺扛起服務“雙碳”戰略的時代使命,加快向綠色低碳的道路發展,全力打造“風光名城,綠能之都”。

 

 

 

(一)源起:搶占先機追“光”逐“風”,

順勢而爲奔赴藍海

圖片

 

鹽城東臨東海,沿海的有效風能時數多,近海風功率密度大,且少有台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有着得天獨厚的土地、海洋、灘塗資源,是風電、光伏領域全國乃至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區域之一。鹽城資源禀賦優勢明顯,如何“追光逐風”,将資源優勢轉變爲産業優勢,跻身産業“千億藍海?

鹽城見勢早、起勢快,優化布局新能源産業,在新風口下搶占先機。2006年,國華投資20萬千瓦國家風電特許權項目在鹽城東台啓動建設,雖然此項目爲陸上風電項目,卻帶動了鹽城淺海海上風電場的資源調查、地質地形條件調查等工作,爲後續鹽城海上風電項目的啓動打下良好基礎。2009年,鹽城在大豐規劃建設風電産業園,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經商環境引入了以金風科技爲代表的風電整機制造龍頭企業。2012年,行業龍頭企業天合光能與鹽城簽訂合作備忘錄,利用鹽城廣袤的沿海灘塗,開發建設百兆瓦級太陽能電站。此後,鹽城憑借敏銳洞察力超前制定戰略決策,聚焦綠色風光資源禀賦,将新能源産業作爲重點打造的主導産業之一。2016年鹽城海上風電迎來新的重要節點,作爲江蘇海上風電開發重鎮,鹽城順勢提出“開放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的“兩海兩綠”發展路徑,大力推進以風電爲主導的綠色能源發展。

 

 

如今,鹽城市憑借優勢資源與貫徹綠色發展的決心,着力推動強鏈補鏈延煉,聚焦動力電池、晶矽光伏、風電裝備等23條産業鏈建設。15年來通過不斷努力,鹽城晶矽光伏、動力電池、風電裝備綜合産能均居全國地級市前三。風電裝備産業形成了涵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的全産業鏈,集聚了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等知名風電整機企業,以及中車電機、中材科技等一大批零部件領軍企業,風電裝備規上企業數量達到41家,風電鏈條全球領先。光伏裝備産業已形成覆蓋研發、生産、開發的光伏全産業鏈,裝備制造覆蓋矽片、電池、組件、輔材、智能設備等關鍵領域,集聚了天合、阿特斯、協鑫、潤陽、通威、晶澳等光伏行業全國前10強企業8家,以及百佳、鹿山、小牛等一大批配套産業領軍企業,光伏裝備規上企業數量達到71家,光伏規模全國首位。作爲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正加速搶占新能源裝機規模超2000萬千瓦、産業規模超2000億元“2個2000”的新藍海市場。

 

(二)演變:以“綠”爲底換新升級,

以“新”爲媒向高攀登

圖片

 

習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決不能搞碳沖鋒、運動式減碳。對于傳統行業不能簡單當成“低端産業”一退了之、一關了之,而是要推動工藝、技術、裝備升級,實現綠色低碳轉型。6月3日,市委書記周斌在調研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工作時強調,傳統産業是構築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基本盤”,發展新質生産力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産業。紡織、機械、化工、建材、食品等傳統産業是鹽城的“老家底”,如何在新質生産力的引導下,促使傳統産業“向高攀登”,将老工業城市轉變爲新能源示範城市?

我們認爲鹽城的成功經驗概括起來就是“斷舍離”,即“斷”粗放式發展模式、“舍”低端落後産能、“離”以高能耗高物耗和低價格競争爲主的老路,依托資源優勢,聚鏈成群、添新加綠,在鏈主頭雁作用下,鏈屬配套産業卡位入鏈,加快向産業鏈上下遊延伸、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向技術工藝高峰攀登。以新爲媒築牢工業綠色轉型底色,推動傳統産業換新升級。

大豐港低(零)碳産業園依托本地在“風光氫儲”領域的巨大優勢,園區内企業以氫氣代替碳還原鐵礦石,從源頭徹底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指導聯鑫鋼鐵、德龍鎳業等前20家用能大戶逐企制定工業能效提升方案,實施節能降碳、清潔生産、清潔能源替代等綠色化改造。

射陽港聚焦工業節能降碳,園區内的大型燃煤電廠通過實施集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爲一體的“三改聯動”,通過清潔綜合升級技術改造,确保“三改聯動”改造和新建機組調峰深度達到70%以上。江蘇金盟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以數字賦能服裝生産,對标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标準,生産管理成本減少15%到25%,生産效率提高10%到30%。建湖永佳機械有限公司去年投入2000多萬元進行廠房重新建造和新設備購置,新擴建的生産車間正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産新上的消防車配件産品,公司産能和效率預計提升30%。類似的情形在鹽城化工、建材等“老家底”行業不斷上演。

以“綠”爲底,以“新”爲媒,如今,鹽城這座傳統工業城市正在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爲轉型方向,制定紡織、化工等傳統産業煥新升級方案,推動傳統産業加快轉型升級綠色賦能,讓傳統産業煥發新活力,助力打造“風光名城 綠能之都”。

 

 

(三)發展:着力聚焦“雙碳”目标,

先行先試低碳園區

圖片

 

“推動低碳零碳産業園區試點”是省委省政府交給鹽城先行先試的一項重大任務。鹽城市“以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爲總抓手,以低(零)碳産業園區建設爲載體推進生産方式綠色轉型,以新型電力系統爲依托推動能源生産消費方式變革,以光伏産品碳足迹管理認證爲抓手應對國際綠色貿易規則”,推進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大豐港低(零)碳産業園、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濱海港低(零)碳産業園列入省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試點。

其中,大豐港國際合作綠色低碳産業園以新能源電力消納爲核心競争力,主要瞄準外資和出口導向型企業,推動綠電溯源、碳足迹認證與國際接軌,形成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綠色設施、綠色生活等多元化低(零)碳生态圈。

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聚焦工業節能降碳、零碳能源供給、碳彙能力提升、能碳協同管理、應用場景布局5個重點領域,全力打造以低(零)碳産業爲“内核”、以數字技術爲“底座”、以産城融合爲“架構”的園區,推進“能源降碳、産業零碳、生态固碳”,緻力打造綠電應用示範地、綠色産業集聚地、綠色标準策源地。

濱海港低(零)碳産業園積極探索以“綠電+冷能”爲特色的綠色産業體系,該園區“三位一體”打造核心區、冷能綜合利用示範區、低(零)碳企業,探索綠電可追溯的現實路徑,加強綠電、LNG和冷、熱能的集成應用,着力打造集“火風光氣氫”和冷熱能于一體的長三角最大綜合能源保供基地。

如今,鹽城市按照“能源清潔化、産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工作思路,一體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和低(零)碳産業園區試點建設。目前大豐港國際合作綠色低碳産業園成功落戶全國首個“清潔能源高比例消納”綜合示範典型項目,與英國标準協會(BSI)、I-REC等國際機構合作成立大豐分中心,對于有需求的出口企業直接發放I-REC國際綠證,避免這些企業因綠證體系差異而出口受阻。此外,BSI、落基山研究所、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南京分中心、上海建科院、鑒衡認證中心、中研綠色金融黃海研究院等14家機構也已經集中挂牌入駐大豐港國際低碳産業園,推動園區活動體系與國際接軌,打通綠色産業出海“最後一公裏”。

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在發電端、電源端分三步加以推動,即對現有的存量建築進行綠電改造,比如在屋頂和牆面通過分布式光伏的應用,先期實現綠電自發自用;在陸地上推行集中式光伏以及風場開發,綠電規模增加後,可将就地消納不了的綠電儲存;通過專屬的綠色變電站輸送,推進220KV綠色變電站和相關配套工程以及海上光伏的接入,除了服務園區,還可以增加産業園的綠電在線交易,目前射陽港低(零)碳産業研究院已成功運營,實現綠電自供,獲SGS碳中和認證,零碳社區、零碳長廊、零碳公園、零碳公交、零碳市政……諸多場景落地應用。

濱海港能碳智慧管理平台一期已建設完成,中國海油濱海LNG接收站一期工程已投産等,“我們正在跟農漁管理部門對接,争取把冷能用在給海水降溫上,這樣養殖出來的三文魚品質更好,附加值更高。”中海油江蘇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相關負責人嵇俊介紹,液化天然氣(LNG)的汽化過程會産生大量冷能,通過對冷能的梯次利用,可以帶動下遊産業鏈開發,如水産養殖、冷鏈物流、凍幹果蔬、冰雪大世界、大數據中心等。

 

(四)崛起:逐“綠”而行“碳”出新路,

低碳發展賦能未來

圖片

 

踐行“雙碳”戰略,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黨中央着眼加強生态文明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綠電”簡單來講就是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化成電能,随着“雙碳”目标的确立,我國新能源發展掀起新高潮,新能源由“補充電源”向“主力電源”轉變,已具備相當程度的主動支撐能力。鹽城依托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以入選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爲契機,乘風而上、逐光而行,用好資源“聚寶盆”,端起綠色“金飯碗”,着力構建綠電可溯源的園區級新型電力系統,能源轉型全省領先,成爲全省首批高比例消納示範城市,新能源裝機占全市電源裝機總規模的64.96%,列華東地區首位。

綠證”是國家頒發的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對企業減少外貿出口碳關稅、完成碳配額指标、提升國際和國内市場競争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國際上對綠色低碳電力消費的進一步重視,擁有綠證的跨國進出口企業将在未來具有更強的國際競争力。國内碳排放同綠電挂鈎,倒逼高耗能等生産企業擁抱“綠電”,“三北”地區等因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紛紛打出“綠電招商”的旗幟,而北京、南京等工業發達和用電需求量比較大的城市,都在尋找綠電,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保證未來綠電的供應。鹽城市充分發揮資源禀賦作用,積極構建風光氫儲能源體系爲耗能企業發展夯實基礎,并以此爲基礎加大綠電需求型、出口導向型企業招引力度;同時試點開展數字孿生電網、虛拟電廠等示範項目建設,搭建市級綠電、綠證供需對接服務平台,引導和鼓勵新能源開發企業将綠電綠證留存當地使用,促進綠色低碳産業集聚發展。

碳彙是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複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對實現雙碳目标至關重要。鹽城擁有680萬畝灘塗,占江蘇省鹽堿地的70%,鹽堿地造林對鹽堿地資源的利用和綠色碳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多年實踐,鹽城在土地改良和造林技術樹種選擇上下功夫,雙管齊下,摸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的鹽土綠化之路,助力綠色低碳示範區建設,其中射陽在全省率先建成集碳資産管理、碳資源開發、碳交易服務爲一體的沿海雙碳産業發展基地。

 

 

“綠電+”類似于“互聯網+”,可賦能千行百業。鹽城市在繼續做大做強風電、光伏兩大優勢産業的同時,通過精準布局“風光氫儲”全産業鏈,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爲重點,實施風光制氫合成氨一體化示範項目,積極探索“綠電”制“綠氫”的現實路徑,打造長三角示範綠氫基地,同時以建設“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儲能”的示範基地爲目标定位,積極培育發展儲能産業,推進風光氫儲一體化融合。

習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這座過去以悅達起亞汽車爲代表的汽車産業“一業爲主”的城市,在擦亮汽車産業城市名片的同時,開枝散葉出“5+2”戰略性新興産業和23條重點産業鏈,在“雙碳”目标引領者的道路上闊步前行,爲全省乃至全國綠色低碳發展做出示範。

 

 

(撰稿: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鹽城市委研究室、南京卓遠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聯合調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