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新聞咨詢訊 》公司動态
三中全會前夕,三位參與最高層座談會的專家有哪些代表性觀點?
閱讀數:347

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專門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聚焦改革,開門問策。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聽取與會代表發言,發言的9位代表當中,既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代表,也有外資企業、港澳台資企業代表,還有3位是專家學者代表。參加座談會的還包括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個體工商戶等。

在聽取大家發言後,總書記指出,“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這是我們黨的一貫做法和優良傳統。對大家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和建議,有關方面要認真研究吸納。”

作出重大決策,制定重要文件”指向了今年7月即将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啓動改革開放以來,曆屆三中全會都聚焦于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

總書記的首次調查是在企業家與學者中進行,表明企業改革将是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要内容,而目前正在進行的國企改革,也無疑會得到深化與提升

同時,參與座談會并發言的三位專家學者同樣向外傳遞了非常明确的改革信号。南京卓遠整理了三位學者的發言主題和代表性觀點,供大家參考。

 

一、周其仁觀點梳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發言的主題是“增強人民群衆改革獲得感”

周其仁算是溫和的市場派經濟學家,目前還擔任央行貨币委員會委員,在5月23日的座談會上,周其仁的發言隻有10分鍾左右,關注點落在了增強民衆對改革成果的感受上,這直接關聯到收入分配問題。盡管他沒有宣言頂層設計、産權制度等他過去常說的話,但這次座談會他的出現,本身就意義非常。

在過去,周其仁一貫反對政府幹預市場,現在,随着我國宏觀經濟陷入一系列結構性困境之中,周其仁再度出山,在某種意義上他的出現本身就可能标志着我國市場化經濟再度占據上風

周其仁的參與引發了廣泛關注,其文章《中國經濟的唯一出路》在近期廣爲傳播,文章核心在于指出當前經濟困境的解決之道——改革與創新,其中特别強調降低體制運行成本。周其仁長期推崇制度經濟學大師科斯的理論,并在其著作中反複探讨産權問題。産權的明确與改革、成本降低及民衆的改革受益感緊密相連,中國改革的曆史證明了合法化民衆的合理行爲能有效促進社會進步。

周其仁特别指出農民在改革進程中的獲益不足,認爲應建立自由土地市場,賦予農民對其土地資産的合法處置權,如同城市居民通過房産市場獲得财産性收入一樣。這背後的邏輯涉及複雜的利益調整,而即将到來的三中全會被預測可能在土地市場改革上邁出重大步伐

 

二、黃漢權觀點梳理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發言的主題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黃漢權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2018年8月中旬,時任國家發改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就曾帶隊,赴恩施州開展《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系研究》專題調研。

在這次的座談會上,黃漢權依舊提了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建議。他提到,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在縣城就業,要把縣城作爲城鄉融合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推動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

數據顯示,到2023年末,我國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爲66.16%。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進程,但與此同時,城鄉在收入消費水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仍存在顯著差距

黃漢權認爲,要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不斷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爲重點、以縣城爲重要載體,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以主體功能區定位爲指引,以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爲舉措,以推動各地區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爲抓手,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構建發揮優勢、彰顯特色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做好一處,就會提升成百上千萬人的幸福感。而這,正是改革的意義所在。

民衆關心的議題,同樣也是下一步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

 

 

三、張斌觀點梳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發言的主題是“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張斌教授是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預測與政策模拟實驗室的首席專家,近年來,張斌教授圍繞逆周期政策工具組合、财政貨币政策及其協同、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等提出很多重要觀點,如“走出低通脹才能走入經濟繁榮”“穩定房地産企業現金流是當務之急”“以更大逆周期政策力度釋放經濟增長活力”等。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張斌表示,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抓住了有效需求不足這個牛鼻子,很多其他困難和挑戰會迎刃而解。

爲此他提出,一是擴大政府舉債增加支出政府舉債總規模不低于11萬億。“實現2024年5%的經濟增長目标,需要的廣義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規模約爲40萬億,政府至少需要舉債11萬億才有望實現目标。政府舉債11萬億相當于GDP的8.2%,不會威脅财政可持續性。”我國目前通脹率較低,私人部門儲蓄大于投資,政府舉債增加支出能更充分地利用私人部門不能充分消化的經濟資源,不會帶來通貨膨脹,會擠入而非擠出私人部門支出。“拉長時間來看,未來如果将我國的廣義政府債務/GDP 維持在當前水平不變,對應的廣義赤字率在6%-7%之間。采取逆周期政策期間,赤字率可顯著高于這個平均水平,8%-9%的廣義财政赤字并不威脅到未來财政可持續性。”

二是貨币政策進一步發力,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達到11%以上。張斌表示,首先是要明确宣布核心CPI達到2%左右的通脹目标,以此引導社會預期,增加消費和投資;把真實利率降下來,創造利于私人部門投資和消費支出的貨币政策環境;同時用足用好PSL政策工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

三是供求兩端同時發力穩住房地産市場。一方面是通過政府信用背書和監管政策調整,幫助房地産企業恢複正常融資渠道;另一方面是通過取消限購,降低房貸利率、對首套房購房者采取優惠貸款利率,幫助開發商化解商住樓、車位等沉澱資産等措施,改善房地産企業現金流。